后視鏡有一個視界的問題,也就是指鏡面所能夠反映到的范圍。業(yè)界有視界三要素的提法,即駕駛者眼睛與后視鏡的距離;后視鏡的尺寸大小和后視鏡的曲率半徑。這三要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,當后視鏡的距離和尺寸相同時,鏡面的曲率半徑越小,鏡面反映的視界越大。當鏡面的曲率半徑相同時,鏡面的尺寸越大,鏡面反映的視界越大。
同時,后視鏡也有一個反射率指標。反射率越大鏡面反映的圖像越清晰。反射率的大小與鏡內表面反射膜材料有關。
由于一般轎車的速度提高,風阻和噪聲是設計者要考慮的重要問題,因此外后視鏡外形輪廓要符合空氣動力學,用圓滑的線條盡量減少風阻及風噪。
在法規(guī)中規(guī)定了后視鏡要求的視野最低值。代表性的法規(guī)有日本的道路運輸車輛安全法規(guī)第44條(日本)、FMVSS111(美國)、88/321EEC(歐洲)、ADR(澳大利亞)等。
后視鏡的視野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:
(1)眼睛和后視鏡的距離;
(2)后視鏡的有效面積;
(3)后視鏡的曲率半徑;
(4)后視鏡相對于視線的傾斜角;
(5)后視鏡與地面間的距離。
后視鏡反應出來的視野內的對象物必須無變形、易于辨認,影像的大小要合適。
在夜間受到后車的前照燈照射時,后視鏡的反射光進入駕駛員的眼簾,易于造成炫目狀態(tài),所以開發(fā)出防炫目內后視鏡。防炫目內后視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:
(1)成本低且成為主流的截面為楔型的內后視鏡;
(2)從功能效用的觀點出發(fā),僅在必要的景物時使用的采用了電控彩色發(fā)光元件或液晶元件的內后視鏡。
防眩目電動后視鏡由1個特殊的電化層鏡面、2個光電傳感器以及電子控制器組成。電子控制器接收光敏二極管傳送的燈光照射強度信號,如果后車燈光強于前車燈光,電子控制器將輸出一個電壓到鏡面,改變鏡面電化層的顏色。這個電壓越高,電化層顏色的改變越大。電化層的顏色改變后,經(jīng)過電動后視鏡反射到駕駛員眼睛的光線就顯著減弱,不但不影響駕駛員的視力,反而提高了駕乘車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。